近期一位大佬晒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,即将就读博士学位,直接引起一阵对研究生招生的热议。据了解,非全日制方式博士要求非常高,虽然博士延毕率逐年上升,大佬入学选择就选择了当红辣子鸡人工智能方向,略作改进很容易发paper,自然不用担心不能毕业。
考研,也需要选择好赛道,若能发现一些“终南捷径“,就会轻松许多…
报考
非全日制考研最重要的就是决定上学,毕竟这项选择不仅涉及一笔开支,还可能直接影响今后三年的工作及生活,迈出这艰难的一步,也就意味着上路。通常这步越早决定付出的成本越低,如今学费整体上也是逐年增长,部分院校的学费甚至会暴涨50%以上,早考上会节省一笔开支,此外对毕业论文要求提高不少,相比多年前,大家也是用”天临”年号叹息不止。
专业
非全日制(在职)研究生目前多个院校已经开设,之前主要是MBA、MPA、MEM、MF等专业。如今将研究生划分为学术硕士、专业硕士两类,对于专业硕士,提倡非全日制方式培养,也就是可以选择一些计算机等偏向技术类型的专业。考虑到与全日制学生一样的考题,涉及高等数学、专业课程等,对于离开校园比较久的人员而言,处于劣势。选择MBA等管理类是比较稳妥的选择,往往是唯一的选择。
学校
如选择了MBA之类管理内,过线是基本要求。如果有较强的能力、资源,可以考虑有自主划线、提前面试的名校,参加提前面试获得较高的面试成绩后,再准备考试,压力也会减小许多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,可以考虑名校,有些学校会有较高的奖学金,如果获得较高成绩,还可以省下一笔学费。至于预估在国家线上低空的,选择学校就要花费一番心思,首选本地,如果本地竞争激烈,则选择临近的教育大省的学校,其次学校往年的录取情况、优势学科、学费、校友等方面因素,综合考虑。要是能发现一些学校名次前、学费不高、录取线较低的宝藏院校,那就赚大了。
学费
随着报考人数的提升,MBA等方式的学费也水涨船高,一般二三年就会调整一次,对于顶级的MBA学校,十年学费可能会翻番。目前沿海地区费用较高,甚至有些地区的学费普遍在20万以上。相对内地,一些985院校的学费在10万左右,少量211院校在8万之内,甚至有些学校费用在5万以下,这对于一些想求学的人员还是很友好的。只是学费上涨是趋势,这些学校可能由于疫情没有调整,如今三年过去,估计2024级会大概率上调,8万以下的MBA估计会比较稀缺。
复试
考试结束后,下一步就是成绩公布后的情况,可以根据往年情况,预估是否能够上岸。如果在上线边缘,建议可以提前准备复试,提前准备面试内容、提升下英语口语等,能早作准备,尽量复试时发挥好些,可以找人进行模拟练习。对于初试成绩较好的,就可以轻松些,平时注意些,只要复试表现不离谱,毕竟一般院校的录取计算总成绩,初试比例还是较高的。
调剂
如运气不佳,要么再战,要么调剂。如果觉得成绩提升空间不大(如不参加培训班,工作之余时间较少等),建议降低目标、尽早选择调剂,毕竟后面竞争依旧激烈学费还有可能上调,更难毕业。调剂主要在开放首日的12小时,尽早申请,此后开放调剂的院校及指标就很少,个别情况会有院校扩指标,再来一波调剂,这种情况简直掉馅饼,调剂会在学校的网站公布消息,需要盯着院校通知。
其他
调剂录取后就安心打算上学,要是碰到特殊情况需要解锁之类,那就看造化了,非正常流程,反正比较折腾。
整体而言,管理类提倡非全日制,逐步减少或取消全日制。由于面向在职群体的原因,考试科目少且容易复习,关键是要能过国家线。如果选择得当,甚至过国家线一点点,就可以就读排名非常前的院校,轻松跨入名校,实现跃迁,算是非常考验。院校选择不合适,使出洪荒之力也是枉然,或许这也是能力的一种考核。
ps: 在职考研指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,不是2017年已经停考的在职研究生GCT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