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在玩模拟医院经营的游戏"双点医院"中,使用一种策略,早期重视口碑扩展中期维持盈利赚钱,解锁新区域后慢慢放弃旧院区。在现实中,一些机构面临类型的发展曲线,早期经营者坚持初心,花费大量心思与努力,树立区域口碑,但经过一段时间,慢慢下滑,渐渐被淡忘,甚至慢慢病入膏肓,处于“植物人“,没有重大失误,甚至一直在努力发展中……
精细化管理,严格抓绩效考核
提起管理,总会让人想起绩效考核,但做好很不容易,尤其是打着精细化管理的名头,稍有不慎将与目标背道而驰,做的越多错的越多,干活人员总被考(fa)核(kuan)。精细化KPI定制时,人们常常,简单使用考核易导致一线人员、高技能人员绩效下降,变相鼓励规避一些需要经验、复杂的业务。考核上的不合理极易士气下降,工作责任心不足,间接医疗服务质量下降,医疗纠纷上升。
忙忙碌碌,一片繁荣
工作最怕每个人都表现的忙忙的,看似很勤奋努力,但不出成绩。“一将无能,累死三军”,出工不出力,使用战术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甚至错误。最要命的是别(chu)出(sou)心(zhi)裁(yi)的主管,想出的点子大多不接地气,甚至为迎合上级,不断折腾下面干活人,繁忙的代价就是造成巨大人力及资源浪费。
安排亲信担任医院管理岗
对于一家医院而言,院长的重要性众所周知。常言道,一个好汉三个帮。如果空降院长带领得力助手快速落地,稳定局面,可谓举贤不避亲,前提是举“贤”。可要是选择一群草包,那就成任人唯亲,带坏风气,原先骨干要么站队要么走人,风气一旦坏了,医院就快废了。
高薪聘请大咖,外来和尚念经
医院发展离不开名医,很多民营医院想要立足下去,就必须打造“名医团队”,使用高薪聘请的方式,吸引专家加盟,只是一味靠高薪挖人,效果如同饮鸩止渴。某院打出“百万年薪”招募行业大咖,结果院长招来之前工作城市一堆年龄较大的专家,许予高薪及科主任职务,在中心城市医疗资源富裕竞争激烈的环境,效果往往差强人意,对就诊量、科室发展影响十分有限。此外,原先科室骨干眼见晋升无门,心里落差较大,一些喜欢溜须的快速攀升,导致科室内部矛盾不断。
人员流失严重,陷入“死海效应“
随着一些高年资的技术岗位人员被迫离职或被其他医院挖走,科室中有能力的渐渐人员出走,一些新人也存在待不久的局面,通常在科室内无法立足未满三个月试用期直接退出,陷入“死海效应”困局。对于一般医护人员,薪资待遇相对平均水平较低,难以吸引甚至留住人员,人员短缺,人员培养难,也不愿培养。大量使用实习生,但实习生一旦获取足够经验或资质,就会选择更好的发展空间,医院成为培养基地,拿着患者的信任成为实习生的试验田。
重视宣传包装,忽视学科建设
医院核心是医疗水平与质量,直接体现在学科建设上,学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,需长期积累发展而来,不会通过给科室引进一个大咖能搞定,也无法通过打鸡血方式做到本质提升。在如今各家医院重视学科建设新趋势下,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,如果没有形成学科团队,单凭一个专家,其他人没有配合也基本是枉然,无法兼顾门诊、手术、科研、教学等方面。
除了搞钱,没有人为医院发展负责
企业发展靠制度,组织文化建设。对于肩负社会责任的医疗行业,仅考虑经济利益,必将会被社会抛弃。医院的管理混乱、无心发展,员工没有归宿感,企业文化大家都不认可,自然无法形成合力推动医院的建设,就只剩下一门心思搞钱,迟早是要关门大吉的。
经营是门艺术,不同的人员操刀,效果云泥之别,一些看似有效的决定,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断送了发展前景,甚至断送基业。对于医疗行业,更应具有敬畏之心,打好根基,一步步砥砺前行
注: 以上仅是瞎想,请勿对号入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