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学期开设选修课程《宏观经济学》,也算是扩展上学期管理经济学的内容,课程从必修变为选修,仅4次课。选用的教材徐高的《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:中国视角》,明显比上学的教材水平高出一筹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
概况
看到课程名时,心里其实是犯嘀咕的,毕竟有些“偏见”印象,宏观“扯淡”的内容多,很难讲出个所以然来。虽说如此这般,既然开设这门课程,还是心想能够学点,也就开始在网上寻找资料,发现B站上的2019年讲课视频、课程PPT等资料,随后陆续观看。
宏观主线
徐老师的教材为25讲,2019年由于在北大国发院讲课课时限制,分为15部分,约30小时,主要内容围绕三条主线,采用由微观个体分析扩展到宏观整体的方法论,清晰阐述中国宏观经济的深层原理及厘清众多宏观经济现象。
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
收入分配格局造成的调节消费与投资之市场机制的缺失,造成市场“无形的手”“失灵”。徐老师认为这是探索宏观经济的最大的“石头”,摸着这个“石头”就可以看清目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一系列现象:
- 消费不足
- 投资过剩
- 产能过剩
- 需求不足
- 全球失衡
- 经济危机
- 债务前景
货币政策传导路径
货币政策能够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,顺着货币政策的作用链条,可以一管窥豹。由于货币供给总量(M)与货币分布(外汇)与国外存在巨大不同,通常采用的传统的货币政策如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难以达到“监管目标”,采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手段,导致市场产生一系列“波动”,加之多方博弈因素影响,在中国金融市场上产生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,甚至产生金融市场的乱象。通常最后结果,导致民营经济处于不利地位,产生“融资难”等问题,监管也常陷于“一放就乱,一管就死”的现象。
萨伊定律的历史论争
萨伊定律用于描述宏观经济,只要容许价格调整,那么在自由市场上,就永远不会出现持续的“过度生产” 或“消费不足”。 简单而言,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。用数学表述就是: $$ S = D $$ 萨伊定律成立的前提是调节消费与储蓄的市场机制的存在,也就排除了长期储蓄过剩、消费不足的可能。因此,徐老师认为,萨伊定律不适用于中国经济,市场长期是有效的,短期可能是无效的。关于中国经济政策偏向于稳增长、刺激需求侧。
站位&视角
长久历史争论
市场派 | 政府派 |
---|---|
萨伊定律: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(大部分古典经济学家) | 有效需求不足(马尔萨斯、Marx) |
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之路通向奴役(Hayek) | 需求管理(Keynes) |
市场短期有摩擦,长期是有效的(主流宏观经济学:新-新古典综合) | 对市场有效性心存疑虑(非主流宏观经济学:后凯恩斯学派) |
调结构、供给侧(中国天真的市场派) | 稳增长、需求侧(中国单纯和深思的实事求是派) |
中国经济六层思维
- 唯GDP论
- 新-新古典综合世界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(天真的市场派)
- 现实主义(次优理论视角)
- 现实主义的市场派
- 总设计师思维(“发展”)
- 道路自信
感悟
徐老师从微观经济中人的行动决策进行分析,推广到宏观部分,解释现状中长期存在的“经济结构失衡”,进而认为“市场失灵”,需要进行政策进行短期调整(长期效果递减),调整需求侧,从而实现稳增长,长期发展的目标。课程摒弃复杂的公式及模型推导,通过图表、逻辑推理方式,如同剥洋葱,直指关键,深入浅出好评如潮。
从课程可以看出,徐老师认为自己为深思的“实事求是”派,比较认可林毅夫及新结构经济学,不屑张维迎的观点,认为其属于“天真的市场派”,在课程中直接点出。按照徐老师的思维模式,其只处于第二层次,也就是单纯的否定“唯GDP论”,对宏观经济层面没有帮助。通过建立六层思维模式,可见比其高出好几个level,甩几条街。这只是幻象罢了,六层思维中几次的“否定之否定”,以及其中的“市场核心”,均起源于“非主流经济学”的奥派,RBC模型中经济周期也是奥派最先关注发展的,被主流吸收后,反而忘记根源。至于所谓的多层思维,不过是如同观察一颗树,从底往上看罢了,看似观察细致入微,其实不过是越接近树顶罢了,多轮博弈会导致思维“层外有层”……
与其说“天真的市场派”处于第二层,不如说是“第0层(元层)”,直达根本,直接认清是颗“歪脖子树”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
ps: 马尔萨斯和某克思放在一起,总觉得有点魔幻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