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 S3 后,第一次上课后就感觉废了,这个学期仅残留的的一丝热情,也很快被浇灭。浑浑噩噩熬到最后,例行简单做个小结,数数有哪些意外的收获。
课程
开设的必修课程不多,三门分别为战略、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,耳熟能详的名字意味着课程的重要性。其他课程如商业法律、商业伦理感觉有些“鸡肋”,电子商务近年来已“退烧”,没啥兴趣。
战略管理
首次上课,作为导入案例讲了一堆西方科技巨头的发展史,因之前看过吴军《浪潮之巅》,造成初印象不佳。“十一”期间听另一老师讲,虽细致,但总觉得欠了些“火候”。课程学习完成后,感觉印象不深。虽然有较多案例,内容显得浅尝辄止,缺乏“决策分析”的杀伐气度,故事味道浓,回味淡。
人力资源
之前对人力了解一点。近年来,阿里等不断灌输组织、人力等方面的重要性,想认真学些。奈何主讲老师是个“学霸”,对于知识点、概(考)念(点)非常细致,听起来就有些难受,感受到就是对“学渣”的无情辗压。硬着头皮听着,感觉到最后才用亲历在异国扫门前雪的例子道出“核心”,有些看似出于“自私”的行为,却能达到较好的“公共”效果。看似无厘头,也算是对整学期按纲教学的“突破”。
市场营销
本来特别看重的一门课程,后面就没有想法了。在第一次上课后,真的感觉应该去掉“市场”俩字,至于是否“营销”真还不好说。课堂上“互动”特别频繁,按照名单逐个“扫”一遍,接着随机挑选几个提问,便有了重温小学课堂的感觉。至于出勤率,当然是高,毕竟“人力资源”老师都不屑使用的考勤方式,在这课堂上每次课堂都会上演。课堂上出现过“慕名”而来的,课后真诚呼吁大家仔细听讲,情不自禁想起“chuan销”常见的“托”,恍惚间怀疑是否走错片场。
电子商务
课程内容还是很扎实的,毕竟也是市级“优秀课程”,开场就介绍一些“干货”,常用的数据、电商专用案例等资源,课程中也是多次使用案例,也会展示之前学生做的优秀 PPT。课程分组讨论案例,结果所在小组在选题上疏忽,直到展示前一天晚上课后才发现,只好“连夜”修改调整,将“案例”时间前移,由介绍发展状态变成分析战略决策,重新制作一份 PPT,真把组队是一句“兜底”落到地😅。
商业法律和商业伦理
商法没啥好说的,有钱要请个律师当顾问。商业伦理,索然无味,尤其是近年来反思 ESG 等,从世界的角度,感觉在“矫枉过正”,慢慢蜕变中。
商业策划
当听到要写三万字时,内心极度抗拒。略了解”商业模型画布“,如果用画布说不清,写几万字照样道不明。课程上吐露出缘由,为了某认证的硬性任务。所幸选导师认真负责,开局直接就点出关键,做好画布其余水到渠成,并提供大量资料。奈何大家被作业整烦了,选择“躺平”也不愿过多麻烦老师。
专题报告
本来就没打算写,奈何小组汇报的“重任”又落在肩上,好在前一天选好方向,也就慢慢凑 PPT。演讲能力有限,没有达到“一本正经瞎扯”和模仿某课堂的情况。课后用 typst 排版打印整齐的报告,成品美观,也算聊以自娱。
其他
这学期使用最多的工具肯定是 AI,使用 chatGPT、gemini 等辅助,其它如 zotero、typst,略微提升了点“学术”气质,后续还需加强,争取用得更顺手。